根据GB28050-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《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规定,“无糖或不含糖”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.5克。无糖食品是指不含蔗糖(甘蔗糖和甜菜糖)、葡萄糖、麦芽糖、果糖等的甜味食品。
国际通用的概念是,无糖食品不能加入蔗糖和来自淀粉水解物的糖,包括葡萄糖、麦芽糖、果糖、淀粉糖浆、葡萄糖浆、果葡糖浆等。但是,它必须含有相应于糖的替代物,一般采用糖醇或低聚糖等不升高血糖的能替代蔗糖的甜味剂品种。
“无蔗糖更健康”是个伪命题——不加入蔗糖,并不等于某种食品对人有好处。既不升高血糖也不变成热量的高效甜味剂,有研究发现它们可能具有刺激食欲、促进肥胖的作用,它们本身没有营养价值,应用于食品当中,甚至可能带来额外的麻烦。国外已有报道,部分消费者对阿斯巴甜敏感,可能引起多达80多种的不良反应。就算被许多人看好的糖醇类,也不全是优点,因为大部分糖醇在过量摄入后可能引起腹泻,少数糖醇腹泻效应虽小,吸收后从尿中排泄出去也会加重肾脏负担。所以评价食物重点还是要看碳水化合物的质量,2019年我国加入全球碳水化合物质量健康联盟,该联盟推动人类食用更高质量的碳水化合物,并通过这种方式预防肥胖和多种慢性疾病。
一、无糖的食品为什么能感受到甜味——目前市面上无糖饮料中使用的代糖都有哪些?
无糖食品有甜味的原因是各类甜味剂的使用,是不被人体吸收的低热能或无热能的物质,甜度是常用蔗糖的几十倍到几百倍。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甜味剂主要有安塞蜜、甜蜜素、阿斯巴甜等,以及糖醇类(如木糖醇、山梨醇、麦芽糖醇、甘露醇)。
甜蜜素学名环己基氨基磺酸钠,是目前我国食品行业中应用最多的一种甜味剂,甜味较纯正,能保持食品风味,延长食品的保质期,同时是不被人体吸收的低热能甜味剂,适合糖尿病患者作为糖料代用品,中国、欧盟等80多个国家均允许在食品中添加甜蜜素,有明确的限量;阿斯巴甜学名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,目前已在100多个国家被批准使用,是世界市场上年消费增长最快的一种甜味剂,安全性高、甜味纯正、无龋齿作用,适合肥胖症、心血管病人食用;甜菊甙是从甜味菊中提取的一种二酰烯类糖甙,甜度高、口味好、性质稳定,是适合糖尿病、肥胖症患者的天然甜味剂。
二、大众在选择无糖饮料时候,如何筛选适合自己的那一款?
(1)正常健康人(非糖尿病患者)不需要特意去选择所谓的无糖饮料或食品。(2)低GI食品的概念最科学。血糖生成指数GI是反映食物引起人体血糖升高程度的指标。通俗来讲,GI越高,食物进入体内后消化越快,血糖升的越快。GI ≤ 55 为低GI食物;55<GI≤70 为中GI食物;GI>70为高GI食物。就食品原料而言,膳食纤维类产品都是低GI食物,燕麦、大豆、蔬菜、水果等纤维含量高,都是GI值较低的食物,蛋糕等甜点属于GI值较高的食物。
三、科学评价与解读鲁菜蕴含的的食养智慧
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的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的饮食思想深深影响着齐鲁饮食,齐桓公的宠臣易牙曾以“善和五味”而著称,南北朝时贾思勰所著《齐民要术》中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烹饪做了系统总结,唐代临淄人段文昌编制食经五十卷,至明清时代鲁菜成为御宴主体。
(一)鲁菜原料选择蕴含食养思想。《齐民要术》中丰富的农作物种植技术为鲁菜提供了优质原料,交通便利的优势使各地奇珍异品前来客串,使鲁菜积累了上百种菜肴款式。如孔府一品锅是由海参、鱼肚、肘子、鸡、鸭、玉兰片、山药等原料烹制而成,食物多样、汤汁鲜美、细腻爽口,所用的原料皆为传统食疗补益佳品,各具本味,功效各有专长。
(二)鲁菜烹饪技法蕴含食养思想。鲁菜的烹调技法以爆、炒、烧、塌、炸、焖、扒为主,根据原料特点,选用合理方法。如油爆、葱爆、酱爆、盐爆等各种“爆”的烹调技法,讲究急火快炒,突出菜肴的鲜、嫩、香、脆,能够避免新鲜原料中的营养成分被破坏;现代健康烹调所推崇的少油、快炒,与鲁菜的许多烹调技法不谋而合。另外,鲁菜擅长以汤调味,食圣伊尹著有《汤液经》,中医认为煎汤是发挥药效又快又好又简便的方法,民间补养认为汤液能够使原料有效成分充分溶出,各原料的补益效果有机融合。
(三)鲁菜调味蕴含食养思想。鲁菜讲究五味调和,五味的太过、偏嗜等均会对机体造成损害,而通过五味的精心调和,则可强身健体。如葱姜蒜是鲁菜必备调味料,无论是爆、炒、烧、熘,还是蒸、扒、炸都是以葱爆锅、借葱提味,大葱除味香增进食欲外,还有畅风顺气、通阳活血、疏散油腻和健胃抑菌的功效。
(四)鲁菜菜肴搭配蕴含食养思想。鲁菜宴席讲究菜肴的合理搭配,用料荤素兼用、色泽轻重并举、菜式前后呼应,对于原料间的搭配讲究按照食疗的配伍规律进行,能在口味与保健效果上完美结合,体现五味调和、五脏兼顾、气血阴阳并补的饮食养生思想。
作者:张炳文,济南大学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近年来致力于健康食物的科学评价研究。现兼任中国科协营养科学传播专家库成员、中国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、中国营养学会理事、山东营养学会副理事长(第四届、第五届),《中华传统好食品评价通则》主笔制订者,主编《中华传统食养智慧的解读与评价》(人民出版社)、《健康食品资源营养与功能评价》(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)。作为山东省第一批“大众讲坛”讲座专家主持营养与安全讲座30余场;为普及科学全面完整的营养知识,在国内10余家电视台、广播电台进行上百次健康与营养公益性讲座,被中国营养学会授予“全国营养行业先进工作者”荣誉称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