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盐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,食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,在增加食物口感和风味的同时,也为机体提供钠离子和氯离子,具有调节机体渗透压、酸碱平衡等重要生理功能。
井矿盐、海盐、竹盐、无碘盐、低钠盐,面对琳琅满目的食盐,作为消费者生活中我们如何正确选择食盐呢?
根据食盐的来源分类,我国食盐主要有井矿盐、湖盐和海盐。其中井矿盐为我国使用最多的食盐,为地下天然卤水或岩盐加工制成;湖盐和海盐,顾名思义,分别由湖盐水和海水晾晒、蒸发、结晶而成。另外,竹盐也常出现在超市货架中,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(将日晒盐装入竹筒,用黄泥封口,以松树为燃料,经高温煅烧而成)。由于制作工艺不同,食盐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可能存在一定差异,但主要成分均为氯化钠。
在购买食盐时,我们还会看到包装上“低钠、无碘、加碘”等营养声称,针对此类元素含量不同的食盐,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?
为防治地方性碘缺乏病,我国推行碘化食盐,即在食盐中添加碘酸钾、碘化钾等成分来补充碘元素。生活在碘缺乏地区的人群应选择碘化食盐,并鼓励增加富含有机碘食物的摄入,如海藻类(海带、紫菜等)、海鲜类(海鱼、贝类等)食物。对一些患有高碘甲状腺肿大、甲亢等甲状腺相关疾病的人群应选择无碘盐,减少碘元素的摄入。
众所周知,高血压人群要少吃盐,这里少吃的“盐”其实是指减少钠元素的摄入。过多钠的摄入可影响机体免疫系统,并加重肾脏负担,增加高血压、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。因此,对于高血压患者、高危人群及一般人群建议选用低钠盐。低钠盐是以氯化钠盐为主体、配比一定量的氯化钾盐的配方食盐,可同时发挥减钠加钾的“双重降压”作用,但高钾血症、心脏病、肾功能不全等患者则不宜选用此类食盐。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推荐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g,在主动控盐的基础上,我们也要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合理选盐,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,健康生活,从“盐”管理。
徐贵法营养科普工作室